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持续探索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机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服务领域,让越来越多居民享受到优质、便利的公共服务。
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重要民生工程,也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2023年发布的《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提出,鼓励各地出台惠企政策,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助餐服务。目前,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加大老年助餐服务供给。
“今天不仅有鱼,烧白也是我的最爱!”盛夏午时,一走进位于遂宁经开区嘉禾街道龙桥社区的香溪苑长者食堂,凉风顿时驱走了暑气。太安鱼、毛血旺、梅菜扣肉……刚出锅的七菜一汤整齐地码放在餐台上,居民杨磊仔细挑选着可口菜品。
食堂陆续迎来不少用餐的居民,大家熟稔地打着招呼。“在这里,不少邻里成了好友。”杨磊说。
常住人口2.8万人的龙桥社区,60岁以上老人超过6000人。为了方便高龄、孤寡、空巢老人用餐,2024年,遂宁经开区利用民政专项资金,联合社区的香溪苑小区党支部,利用小区配套用房试点建设了长者食堂,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普惠式助老用餐服务。
食堂建好了,由谁经营,如何经营?遂宁经开区探索公建民营合作模式,由政府免费提供场地、设施设备,引入第三方经营食堂。
去年3月,食堂进行了一场烹饪比赛。龙桥社区组织居民代表、业委会成员等,通过公开评选,引入得票最高的四川省北礁餐饮有限公司作为经营方。
公建民营,减少成本负担。“我们省去了前期装修、购置设备的成本,支出主要在人工和原材料采购方面,有利于提升服务品质。”北礁餐饮负责人袁成说,食堂能同时容纳200多人用餐,现在日均接待用餐80余人次,60岁以上注册用餐的老人有700余人。
“第三方经营并非简单接管,而是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提升经营质效。”龙桥社区党委副书记冯月说,食堂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不仅为辖区60岁以上老人提供用餐服务,也通过对外开放、扩大客源增加收入来源。同时,运营企业将盈利的10%纳入社区慈善基金,用于对60岁以上老人提供用餐补助,降低老人用餐成本。
“四荤三素,自助打菜,一顿才10块钱。我腿脚受伤后做饭不方便,经常来这儿吃,吃得好又实惠。”65岁的独居老人余碧桂说,大伙儿一起吃饭、“摆龙门阵”,心情也舒畅很多。
袁成说,经社区慈善基金、民政补助资金补贴后,老人花10元就能吃到丰富美味的午餐,“我们通过反哺社区慈善基金的方式回馈居民。居民口口相传,食堂生意越来越好。”
香溪苑长者食堂是当地积极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缩影。从“政府独奏”到“社会合唱”,多元主体协同为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注入更强动力。
“我们探索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供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遂宁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地还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建立了“目录编制与预算同步、购买事项与公共需求同频、监督管理与服务评价同效”的监管机制,逐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优质、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居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地多措并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社区、街巷间涌现出越来越多“书房+”、特色文化场馆。
暑假到了,梁炳和小伙伴们时常一早就到家附近的香山书房,写假期作业、阅读课外书,一待就是大半天。到了傍晚,书房里老人逐渐多起来——趁着晚风散步纳凉,来到书房小坐、看书交流。广东中山市板芙镇的盈悦香山书房颇具人气。
“这里不只是书房,还不时举办健康知识科普等活动。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喜欢来这里。”居民陈大爷说。
中山市板芙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书房设在由民营企业参与投资建设的“邻里文化家”。“板芙镇引入社会力量打造综合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普惠性的儿童托管、长者饭堂、健康科普教育等多元化服务。”该负责人说。
近年来,中山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乡村、社区、景区、商圈等地建成100多家功能多样、场景丰富的香山书房,打造“书房+公园”“书房+文旅”“书房+校园”“书房+乡村”等业态。仅去年,全市香山书房人流量就超过300万人次,举办活动800多场次。
推动香山书房扩量提质有何妙招?当地积极盘活闲置物业资源,降低投资运营成本,引入多方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管理。数据显示,百余家香山书房中,超过90%是利用现有场馆升级建设。这种多元化建设模式,既盘活闲置资源,减轻财政负担,也更好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越来越多地方推出真招实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浙江温州龙港市创新“文化空间合伙人”模式,通过低息贷款、租金减免、流量赋能等政策,支持青年创新创业;通过企业自建、社区筹建、公益搭建等多元化共建机制,增加设施服务供给。当地还推出“以奖代补”“服务换场地”等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了龙港箫逸美术馆等文化场馆。
专家表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供给模式,有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下一步,可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同时鼓励文化服务运营机构推出多样化、普惠性服务,打造新消费场景,这既能更好满足居民个性化文化需求,也有利于创造文化消费新增长点、实现稳健经营。
清晨6点,网约车司机张师傅将车驶入江苏常州市天宁区北环新能源服务舱的充电站,熟练地插上充电枪。
“以前充电要跑远路,现在这里充电便宜,还能吃口热饭。”他指了指服务舱休息区,“我岗前培训、拿证都是在这里。它是我的‘大本营’。”
张师傅口中的“大本营”,是一个由城市大板房地块改造而成的综合空间。2024年,天宁区北环新能源服务舱正式启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公益添彩”运作方式,引入专业机构微利循环运营,这里打造了集充电、休憩、培训于一体的服务场所。
这得益于公共服务设施投资模式创新。“公共服务设施通常是由地方政府部门出资建设,我们在服务舱项目建设之初,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更大程度释放了项目后期持续开发运营的空间。”常州市天宁区红梅街道办事处主任徐丰介绍。
在项目改造中,两家民营企业承担了重要任务。新能源企业苏文电能注入“绿色动能”,布设智能充电桩和光储充设备;本地企业常州行同城出行则精心打造“司机之家”——从岗前培训到热餐供应,从临时休憩到简易检修,10余项贴心服务在这里实现“一站式”配齐。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如何更好实现收益性与公益性的平衡?“我们采用‘公益+低偿’运营模式,引导合作企业将部分收益转化为社区公益金,专项用于志愿者服务和社区建设,既让居民享受实在福利,更开创了社区自我造血的新路径。”徐丰告诉记者,服务舱营收成为社区公益金,社区用公益金开展各类社区活动,既解决网约车司机实际困难,又保障企业合理运营收益。
“我们看中这里的区位优势,虽然需要较高前期投入,但长期看,具有稳定合理收益,同时也有良好社会效益。”常州行同城出行企业负责人介绍。
小空间承载大民生。眼下,服务舱项目二期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徐丰介绍,项目今年9月完工后,将新增充电枪、换电站及共享修车工位等设施,届时网约车司机可自助完成简单维修。此外,通过“信义修车”等互助模式,让新就业群体从服务对象变为社区治理参与者,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记者 屈信明 王永战 白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