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网讯(记者张勇 徐隆林 □夏命远 李自坚)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法学会认真贯彻落实省法学会部署要求,把建设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作为深化法学专家咨询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路举措,强化典型引领,取得一定成效。
截至目前,赣州市共建设县级站点20个,部门行业站点14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站点51个,社区站点及法学专家咨询工作室27个。
面对站点建设初期思路不明、操作困惑等问题,赣州市外引智源,内促交流,双向发力。
走出去学,对标先进拓视野。赣州市法学会先后分三批次组织8个县(市、区)法学会赴梧州、深圳等8个市考察学习,实地了解并深入剖析先进地区法学专家咨询工作和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的成功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赣州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依托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搭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的若干措施》,明确了站点建设的标准、责任架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经费保障等14条核心要素,为基层规范化建设站点理清了思路,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聚起来学,交流碰撞促提升。为进一步凝聚共识,激发内生动力,市法学会在全市法学会干部培训活动中,创新性地组织培训班学员到4个先行试点县(市)现场观摩县、乡镇、社区三个层面的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并组织集中分享学习心得和工作思路,在学习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审视短板弱项,促进共同提高。
在推动站点建设中,赣州市强化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深入挖掘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平台整合、人员聚合、队伍融合,有效避免因人员力量不足,站点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
平台整合。赣州市依托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矛盾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等平台,建设县级站点,形成“一站式”法律服务综合体。同时,积极向各行业领域成熟的平台延伸,进一步整合力量资源,其中,会昌县将站点整合进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戏剧小镇;章贡区在区信访接待中心设立站点;大余县、寻乌县分别依托县法院涉企纠纷调处中心和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站点;赣县区、南康区依托律所成立法学专家咨询工作室等。
人员聚合。赣州市积极组织法学专家和法治人才库成员入驻站点,并广泛吸纳法学会会员以及法学院校教师、政法干警、律师、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网格员、“两代表一委员”等参与站点工作,构建专业化、多元化服务团队。
队伍融合。赣州市将驻站专家队伍与地方特色社会治理队伍相融合,章贡区“老师傅”调解队、于都县“打铁佬”调解协会、瑞金市政法轻骑队、会昌县“枫”景独好先锋队等,发挥团队协作力量,共同应对重大矛盾纠纷和重大信访积案,提高化解质效。
夯实基础。赣州市明确县级站点负责人由法学会负责人兼任,各级站点至少派驻1名法学专家和2名法治人才库成员,并公示人员信息、职责任务、工作制度和值班安排等内容,规范资料台账和受理上报程序,夯实站点工作基础。
落实运行。赣州市将站点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平安建设考核内容,要求每个县在年内至少完成4件“四个重大”典型案例。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工作制度,切实发挥站点作用。其中,兴国县探索实行驻站专家“坐诊”“下诊”工作模式,及时了解和解决群众法治需求;瑞金市采取“问诊式”服务机制和“专班式”化解机制,有效服务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于都县试行“法律咨询专家+N”模式,整合调解和心理咨询团队,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提实成果。赣州市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整合各方资源,多渠道、多形式服务法治实践,形成站点“吹哨”、驻站专家“把脉”、法学专家“托底”的良性互动,在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共派驻235名专家入驻站点服务,参与办理210余件案件,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服务580余次。
下一步,赣州市将纵深推进法学专家咨询工作,持续推动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布局更科学、覆盖更广泛、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助力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奋力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江西篇章贡献更加坚实的赣州法治力量。